都业梁 发表于 2008-4-17 10:45:35

《建筑设计市场》专题

建筑设计市场三分天下


  2008的奥运选择了北京,2010的世博会花落上海,一时之间,以此为中心的公共建设项目和相关商业项目纷纷上马,巨型体育场馆、奥运村、购物中心、会展中心、豪华公寓、政府大楼拔地而起,中国的建筑设计因此而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近日的一份研究报告称,预计2001年至2010年间,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速度为7%-7.9%;而2011年至2020年,这一速度仍会维持在5.5%-6.6%。中央将城镇化和西部大开发作为面向新世纪的两大战略重点,城镇化意味着大量的农村人口转为城市居民,意味着需要进行大量包括城镇住宅、城市商业、市政基础在内的建设。

  04年北京市发改委等16家单位联合主办的奥运经济市场推介会发布376个项目信息,包括22个重点项目和354个一般项目,总投资达到1350亿元人民币,青岛市目前初步确定的奥运项目有154项,按照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帆船帆板比赛的关联程度,分为奥运必备项目、奥运配套项目和奥运相关项目三大类,总投资约780亿元人民币。

  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副局长周汉民在2004年市政府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上海世博会的投资约在300亿元。除此之外,从2000年开始的一系列规划设计已经让上海成为当代世界城市规划的创作室,02年紫竹科学园区、外滩源、北外滩、上海船厂、多伦路地区的规划设计;03年的外滩中央商务区、东外滩、复兴岛、293平方公里的临港新城、11.51平方公里的国际医学园区;所有这些概念性设计都将在05年进入细分型设计阶段,无疑又是一个极好的商机!

  另据美国捷得建筑师事务所统计,2003年中国建筑市场的设计费用超过90亿美元,预计到2005年中国建筑市场上设计费总额可达百亿美元之巨。这的确是一块散发着诱人香气的巨型蛋糕!中国正在为所有的优秀建筑设计师实现宏大理想提供千载难逢的机会。

  国内建筑设计市场有目共睹的良好经济效益,催生了设计行业的多样化发展;加入WTO建筑设计市场的对外开放,吸引了大批“外来的和尚”。所以,这场角逐已经不单单是国内设计师们的竞技表演,分享这块蛋糕的,除了大型的国有建筑设计研究院、形形色色规模不一的民营设计事务所,还有那些有备而来甚至已经在大显身手的国外建筑设计师。三分天下之后,谁的版图更大?

  境外设计师:以高端项目为主流设计

  根据建设部出台的《外商投资建设工程设计企业管理规定》,从02年12月1日起,国内建设工程设计市场正式对外开放,外商可以在国内投资建立建设工程设计企业。为了有效控制市场秩序,于6月10正式施行《关于外国企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建设工程设计活动的管理暂行规定》,要求外企承担我国境内建设工程设计时,必须选择至少一家有相应建设工程设计资质的中方设计企业进行中外合作设计。同时明确,合作设计项目的工程设计合同,应当由合作设计的中方设计企业或者中外双方设计企业共同与建设单位签订。而且“外国设计企业在中国境内承接建设工程设计收取设计费用,应参照执行中国的设计收费标准”。但是在市场环境中如何体现优质优价,以及开发商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又是另外一回事。

  第六届中国住交会的论坛上,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院长胡绍学教授说的话很有代表性。他说,据前两年统计,高端市场90%的项目都给国外设计师拿走了。聚焦北京、上海各大城市的建设项目,可以看出“洋大师”的注意力的确集中在了高端项目这一板块上。原因主要有两方面,首先,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本土化,建筑设计要依赖本土化,民用建筑设计尤其需要背靠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居住心理、审美等太多的文化底蕴,境外建筑师在这一点上存在一定的弱点和盲区。其次,高端公共项目由政府出资,可以给他们自由发挥想象空间提供更大的便利性,而且在创新性和技术要求上共性较强,国外设计事务所在市场跟进上也显得驾轻就熟。在04年北京市建筑业峰会演讲中,据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张文成粗略统计,目前世界排名前列的200家勘察设计咨询企业,进入我国拓业的已经超过三分之二。也就是说中国已有120多家中外合作、合营建筑设计事务所;世界排名前200名的工程公司和设计咨询公司有140多家在中国设立了办事机构。北京组织的121组面向全球招标的奥运场馆设计,由境外设计单位独立应征的有74家,占应征总数的61%;2008年奥运会国家体育场设计竞赛,参赛的44家设计机构中,来自美国、意大利、法国、日本、韩国、瑞士等国家的境外设计公司超过了半数。(见表1)

  2000年到2001年,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组织了黄浦江两岸22.6平方公里地区的概念性城市设计。美国的SOM建筑师事务所、澳大利亚建筑师菲利浦·柯克斯和美国萨沙基设计公司提出了方案,并对黄浦江两岸的四个核心地区作了深化设计。

  2001年,全长13.2公里的苏州河景观规划设计国际方案征集也已完成,美国的易道设计公司、RTKL设计公司和加拿大的柯伦设计国际有限公司参加了方案征集。9至10月,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与上海世博会申办办公室组织了澳大利亚建筑师菲利浦·柯克斯、意大利的斯加盖地设计事务所、德国建筑师斯佩尔、日本RIA都市建筑设计研究所、加拿大DGBK+KFS建筑师事务所等七家建筑师事务所以及两位上海的建筑师也为上海世博会会址进行了概念性规划。

  2002年,又有紫竹科学园区、外滩源、北外滩、上海船厂、多伦路地区的规划设计或保护与更新规划设计等进行了国际规划设计方案征集。

  2003年上海市又组织了外滩中央商务区、东外滩、复兴岛293平方公里的临港新城、11.51平方公里的国际医学园区以及1.3平方公里中国电信工业园区等的规划设计方案国际征集。

  可以想见,在截至目前为止的较量中,国外设计事务所从中国建筑设计市场切走的“蛋糕”已占了相当大的一块。中国主要城市相当部分的标志性建筑,大多都出自国外建筑设计师之手。有统计资料显示,从上海的大项目中拿走的设计费要占整个设计费的近三分之一。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后续队伍的不断增加,国外事务所与国内设计企业之间的市场之争必然越来越激烈。

  国字设计院:“带着镣铐跳舞”

  与同业其他类型的主体相比,国内大中型设计院一般历史较长,都有过一些设计精品,而且专业配套,在高尖端人才的保有上也优于中小设计主体,因而有较好的社会形象和历史口碑。特别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摸索,在管理流程、质量保障、业务机制等方面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的经验。但在新的市场条件下,大中型设计院也面临着一些实际问题,如专业化程度不高,特色化不强;企业大,包袱重,机制欠活,创新动能不足等等。

  因此,大型的国营设计研究院在整个市场中要背负着很多设计以外的东西来参与市场竞技。一方面,包袱重、机制欠活VS民营事务所包袱轻、机制灵活;另一方面,专业化程度不高、创新动能不足VS境外事务所专业化分工、创新性思维;所以,我们的大型国字设计研究院一边忙于改革自身,一边忙于抢占市场,既要维护好社会形象和历史口碑,又要提高核心竞争力面对境外的设计大军;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目前的状态正应了梁思成的一句话:“带着镣铐跳舞”。

  谈到与国内中小型事务所的竞争,记者见到了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第八设计所的所长陈光先生。陈所长说:“目前,像北京院这样的国营建筑设计单位的经济效益从整体来看是良好的,但是面对众多中小型事务所的竞争,部分设计事务所靠低价拿项目,市场份额摊薄,利润也越压越低。”

  目前我国规定的建筑设计收费标准是:一般住宅每平方米占建安造价成本的2%-3%,目前建安造价一般是每平方米1500元,2%就是30-45元,这种造价的房子在北京三环路边上大概卖到每平方米6000元,建筑设计费用的30元在这当中只占到0.5%。陈所长说:“然而这只是政府的一个规定,真正达到这个水平的是少之有少,大部分的设计费用都在2%上下浮动,这还只是一些规模和人力资源相当有优势的设计单位的水平,而那些小规模的设计所,要达到这种水平,根本就是一种奢望,所以,为了能保证在如此残酷的强势竞争中生存下来,只有从价位上来获得优势,抢占市场。”尽管这种做法破坏了市场的游戏规则,但是除此之外,真不知他们该做何选择?

  谈到这一点,陈所长存在很多的忧虑,即使不考虑境外设计师带来的生存压力,国内同行业之间的竞争都已经白热化。国家鼓励行业多样化发展,民营设计事务所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鱼龙混杂也在所难免。所以,从一般性的住宅楼到功能技术要求越来越复杂的大型办公、商业、娱乐观演、酒店、别墅等高端项目,都存在以价格做筹码的恶性竞争,“这就给大的设计院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比如一般性的住宅楼,设计费用每平米20-35元左右,而小设计所甚至10元都可以做,”这样,一个几十万平米的住宅小区,两者之间的差距可以达到几百万元左右,至于功能和技术要求复杂一些的建筑项目,比如大型酒店类项目,你能做到100,我便能做到30,差距更是让人难以心平气和。如果想降低了设计费用同时又要保证自己的经济效益,那么唯一的选择就是降低人力投入和缩短设计时间。

  和境外设计事务所相比,在民用住宅项目设计这一领域中,国内设计院还是存在相当优势的。

  据《设计新潮》杂志制作的《蓝皮书-2003年度民用建筑设计市场排行调查报告》(见表2),排名前十四位的设计事务所除王董国际有限公司为境外设计企业,其余为国营设计企业。另一家境外设计事务所是澳大利亚柏涛建筑设计公司。民营设计单位有深圳华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上海天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北京中联环建文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天津华汇泛华有限公司。

  但是在高端项目设计上,国外设计师超前甚至是另类的创意是中国的建筑设计师无法比拟的。“鸟巢”的中方设计项目经理,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任庆英院长对此多少有些无奈, 当记者问及这次“鸟巢”的设计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可以拿到多少设计费用时,任院长没有明确透露,但是他表示:“目前在这种中西方建筑设计师合作项目中,分工与分益是成反比的。可以说,中国建筑设计师做3/4的事情,却只能拿到1/4的报酬,而国外设计师做1/4的工作,得到的酬劳却是3/4。”这种现象的确是存在的,除了机制约束以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设计人员薪金的差距。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主体建筑方案设计出自国外设计机构。仅仅一个构思方案,就有1.3亿元人民币进账。国内设计机构也能做出同样水平的方案,但在收费时,加上复杂的施工图,总共拿不到2000万元。原因之一是国家规定的设计收费标准偏低。大多数国外的建筑设计费用,占工程总造价的7%左右;而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筑设计的收费标准是建筑安装费用的3%左右,而这些费用还要包括复杂的施工图制作。尽管国内建筑设计市场很大,但对设计环节并不重视,在方案招标中,这个价格还要低。另外,国外的建筑事务所一般只要10来个人就够了,而国内的规划设计院通常都有几十人上百人,有的设计院人员甚至达到上万人。全国的从业人员数量非常大,比如仅青岛就有200多家本土、外来的设计机构,从业人员2万人,这其中难免有滥竽充数者扰乱市场。

  这些境外设计师们的作品的确给国人造成了很大的视觉冲击,带给房产商的也是滚滚而来的不尽财源,这是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目前我国的建筑设计单位还普遍存在着大而全,小而全的状况,技术特色不明显,并不能适应加入WTO的需求,而国外的设计机构中,大型、综合性的设计公司为数较少,而且往往是工程咨询公司的性质,绝大部分是中小型的专业性很强的事务所,小的事务所只有几个建筑师。建筑、结构、设备等专业设计,往往分别由相应的专业工程师事务所承担,各种机构的规模,随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灵活性强。针对此,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打出了“专业化分工”的旗子,希望用这种办法来抢占市场,适应当前建筑设计“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合作”的发展趋势,也不失为一个适者生存的策略,但是专业化分工是一个长期的举措,国内又没有先例可循,短期内又看不到明显的经济效益,甚至难以适应市场节奏,所以说,这种选择可谓路漫漫,任重道远。

  民营事务所:找准生存的立足点

  民营设计事务所目前在我国已经有近300家之多,自建设部10年前批准设立16家民营设计事务所以来,这一行业的发展便如雨后春笋,空前繁荣。同时他们也靠着自身的人力成本优势和灵活机制在整个建筑设计市场上分得一杯羹。

  在这类企业中,有国内知名专家、成就型“海归派”开办的设计事务所,也有在国内经济转型和市场转轨时期萌生的、挂靠在大中设计院旗下的中小设计公司。这类公司质地良莠并存,设计水平参差不齐。与国企性质的设计院相比,民营设计公司的优势是机制活,包袱轻,本身没有历史遗留问题。与国外的设计事务所相比,国内民营设计公司的品牌度较弱。特别是作为近两年市场的新生物,民营公司因缺乏必要的业绩支撑,因此市场对其认同度还比较有限。

  然而,民营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市场分流能力也不可忽视,《设计新潮》杂志制作的《蓝皮书-2003年度民用建筑设计市场排行调查报告》排名中,民营设计事务所在前20名中占了5个名额,达1/4之多!毕竟,能让那么大规模的国营设计研究院有所顾忌,并且危及到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空间,不是没有理由的。据建设部统计02年建筑设计企业经济类型状况:国有经济企业7212个,占企业总数的62.7%;集体经济企业836个,占企业总数的7.3%;其他类型企业3447个,占企业总数的30%,其中各种有限责任公司数量增长较快。这说明,民营设计事务所的发展已经压迫到大型国有设计远的生存状态,虽然各有市场!

  北京市顺义区一家设计所的陈设计师也谈到了目前的竞争状态,他所在的设计所大概有30人左右,这是他03年来北京之后找的第五家事务所,同时他还在另外两个事务所做兼职。他所工作过的设计所目前已经有两家转让出去了,另外两家经营状态不佳,目前这种规模的设计所也都是为了生存而兢兢业业,通过调整价格和减少人力投入以取得优势是别无选择的,因为毕竟生存是第一位的。

  至于说是他们的这种做法造成了恶性竞争,陈设计师认为这种说法有欠公允,一方面,市场多样化必然催生行业多样化,加入WTO让原来一些垄断模式被打破,市场细分之后,必然要有分流存在。另一方面,就品牌和社会影响力而言,小规模设计事务所无法和国字设计院相提并论,那就只有发挥自己的长处,找准定位和立足点,做适合自己的项目。从数量到质量的飞跃,同时也是从沉默到知名的积累。从人力投资上而言,小的事务所具有绝对优势,一旦有了项目,他们也会认真去做,在技术上和质量上保证不会出问题,但是就创新性而言,因为大家都使用Photoshop、CAD等一些设计软件,很多时候一些做惯了的住宅楼可以说是驾轻就熟的,根本不用考虑太多,而且时间上也不允许有太多的浪费,否则就保证不了本来已经很低的经济效益,所以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即使是大规模的设计院也难免有平庸之作,而小的事务所也不是没有做出过经典,任何事情,都不能一概而论,而且市场只相信效益,或者短期,或者长期,一切只看自己的选择,最后,陈设计师略带幽默地说:适者生存,没有生存就没有发展!

  这种现象在短时间内是难以改变的,这是一个时间问题,一个观念问题,一个体制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追求经济效益与长远利益的着眼点问题,中国此起彼伏的设计所,来来往往的设计师,纷纷扰扰的大市场,这种喧嚣,还要继续多久?

都业梁 发表于 2008-4-17 10:57:17

杭州建筑设计市场前景看好

2005年杭州市建筑业增加值167亿元,相对应的设计市场份额达到5-8亿元(按建筑设计费率3%-5%计算)。“十五”期间,建筑设计市场年均增长率为8.9%,保持了一个较快的发展态势。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背景下城市规模的不断增大,建筑市场在今后十五年的时间内仍将会保持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相应的继续带动建筑设计市场的发展。

杭州建筑市场魅力所在

1.经济发展快:2005年,杭州市GDP达到2942.65亿元,比上年增长13%,连续1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人均GDP约为5000美元。按照国际经验与标准,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的城市将步入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建筑设计市场稳定成长的牢固基础。

2.设计要求高:据中国指数研究院对2006年杭州房地产市场的调查报告显示,68%的购房者学历为大专或本科或以上,而高学历的购房者往往对住宅的设计水平要求更高。而且许多购房者越来越重视住宅的设计因素,调查报告同时显示,80%的受访者在考虑购买住房时,将房屋质量、户型、居住环境(均包含设计因素)放在第二位(价格是第一位)。

3.港商优势大:香港建筑设计师具有一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①地利:杭州香港地形相似,香港设计师可将在香港成熟的设计方案成功的复制到杭州本地,从而成为杭州本地开发商的理想合作伙伴。②人和:首先是杭港两地经济交往密切,香港是杭州最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香港已在杭州投资了3045家企业,总投资150亿美元。2005年,杭州与香港的贸易额为5.61亿美元。两地牢固紧密的经济来往给香港建筑设计师的顺利进入打下了基础。其次,香港房地产开发商在杭州拥有许多项目,他们在开发项目的设计上更倾向于选择香港本地的设计师。再次,香港内地文化上一脉相承,香港设计师在做内地项目时,更加注重与将崭新设计融入城市的的背景、自然环境及地方文化。③CEPA:在CEPA签署的背景下,相对其他国家与地区的公司,香港设计师在进入杭州市场时拥有更多政策上的便利与优势。

市场增长点

1.杭州住宅规划显商机:杭州市《2005-2020杭州市居住区发展规划》提出建设笕桥、长睦、九堡、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钱江新城内四堡等13个大型居住区。这些居住区规划容纳人口庞大,如笕桥规划居住人口53000人,丁桥居住区规划人口近100000人。大量人口的聚集,对居住区的整体规划以及住宅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对有着大型居住区规划设计经验的香港设计师来说无疑是参与的大好时机。

2.江景豪宅设计成卖点:近些年杭州高档住宅主要集中在西湖周边以及钱塘江两岸。目前西湖周边土地开发殆尽,“西湖时代”正向“钱江时代”转变。开发商将豪宅建设的重点集中在钱塘江两岸,并纷纷以江景作为卖点。香港多海景房,香港设计师擅长在限定的范围内设计出更大的海景观赏视角,拥有此特长的设计师必将受到杭州开发商的青睐。

3.住宅郊区化大势所趋:随着杭州中心市区土地日趋紧张,房价一路高升,与此同时,地铁公路等交通日益向城市周边延伸,这使得城郊成为房地产商关注的热点。由于设计限制减少,城郊住宅更容易发挥香港设计师丰富的设计理念,使住宅个性尽显,实现最大程度的增值。

4.高层住宅占主流:杭州房地产市场近几年来价格上涨迅速,重要地段已经是寸土寸金,让每一寸土地发挥出最大的效益是每一个开发商的心声。在这种情况下,开发建设高层住宅成为广大开发商的优先选择。根据最新的一项调查,杭州购房者对于高层住宅的接受程度已经达到83%以上,说明小高层、高层为市场所接受。与市场认同相适应,杭州当前的新房源中,高层占90%。高层住宅一方面人口密度大,建筑公摊多,内部结构复杂,另一方面作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很多时候也要承担美化城市的责任。因此,无论是开发商还是政府,都十分重视高层住宅的规划设计。香港高层住宅林立,但其建筑景观世界著名。香港设计师在多年的实践当中,运用了较为丰富的和成功的建设模式,他们在高层设计方面积累的经验技术有助于其在杭州的高层潮流中抢得先机。

市场参与策略

1.加强与本地设计企业的合作:内地采取国际招标的项目有的要求境外设计与本土设计公司组成联合体投标,一些境外设计公司在实际操作的过程当中,由于不熟悉内地招标政策与程序,有的单独投标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最后投标的失败。通过加强与内地设计公司的联系,可以扬长避短,既能够发挥出自身设计水平高的优势,又可以利用内地设计公司熟悉市场和政策的特点,尽早取得和加强与业主的内在联系,从而增加最终中标的可能性。

2.以大型项目为主:随着内地经济文化国际化的不断加深,内地设计师的设计水平也在迅速提升,内地中小建筑的设计一般交由内地公司来做,而且不乏优秀作品。香港设计公司参与中小项目的优势不大,成本相对比较高,往往得不偿失。因此,香港有实力的设计公司如果不考虑扩大市场影响而单纯追求盈利的话,应该将精力集中在大型项目,如大型高档社区、高档写字楼、大型公用建筑等上面,以发挥自己特长,获取最大盈利。

3.因地制宜设计作品:杭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雨量大,空气相对潮湿,房屋设计要充分注意防潮;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杭州楼房往往也是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因此,楼房设计外观为重,使其兼具景观观赏的功能;另外,杭州历史文化渊远,同时也是江南文化的代表,杭州人也有着随和柔美的性格,因此,建筑的设计除了要将现代的技术与杭州传统文化的精髓相结合外,还要充分考虑本地人的个性需求。

都业梁 发表于 2008-4-17 11:58:29

2007年度建筑设计行业大事件点评

2007年是建筑设计行业一个跨越性的年份。是年,中国入世5年保护期结束,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最重大的变化莫过于它要求我们看待一切问题都必需把自己视作全球化棋盘中的一颗棋子,不论你的态度是要远离还是亲近。
这年的行业经济运行继续处于高位,这从各设计机构大幅度的业绩提升即可看出,尽管宏观调控力度一招狠过一招,但国家建设的基本投资只是在方向上此起彼伏,总量却有增无减。尤其奥运与世博两大利好机遇尚没有完全释放,市场一片看涨情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设计企业又开辟了一大主战场,很多企业借助国家经济重心的转移而制定了新的发展目标。无论是行业管理思路还是企业发展战略,都是牛市的策略——追捧。
因为点评的是大事件,所选择的事件需要有大的影响力,所以它们之间看似各自独立,没有相关性,点评也各自在其相关的意义层面,实则脱不开如前所述的环境背景。建筑行业的几个大事件大多与对外开放,如何对待境外同行有关,第一条的背景实则是针对境外公司全面占领国内高端建筑设计市场而导致的限制性措施,是狭隘的“顺乎民意”,因此也就显得不够理直气壮;第二件、第五件大事则是从政府管理部门和企业两个角度直接体现的对外资公司的开放态度;这第三件事表面看是对内资企业的,实则是在外企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在市场准入方面对企业松绑,虽然门槛没有降低,至少在程序方面有所减少;两个有关规划方面的大事件更是为设计企业提供了极大的利好,企业当然要有长期牛市的心理预期和战略战术。
各部委联手介入大型公共工程建设管理
针对已遭受普遍质疑的大型建设项目形式化、高投资、不尊重当地传统文脉、盲目搞国际招标等现象,有关部门终于发话了——1月5日,建设部、发改委、财政部、监察部、审计署联合发文《关于加强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对这些问题一一提出了管理原则。
点评:随着北京奥运几大主场馆和国家大剧院、央视新大楼等首都大型公共标志性建筑设计全面“失守”于境外公司,且其规模、造价一再攀升,造型、风格奇异,严重地误导了国内建筑设计风向,引起众多业内权威人士的不满和担忧。在前两年,建筑学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对“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设计方针存废的大讨论,最终结论是在中国目前的条件下,这条指导原则并未过时,依然应该坚守。
2005年,在很多专家及百姓的质疑及强烈呼吁声中,北京国家大剧院以及多项奥运工程被重新论证修改方案后“瘦身”,“硕果”仅存的是央视新大楼,没有妥协瘦身。在此背景之下出台的这个管理意见表明了政府的倾向性意见。文件中提出的解决指导思想是坚持原来的建筑方针,以人为本,立足国情,弘扬历史文化,反映时代特征,鼓励自主创新。要确保建筑全寿命使用周期内的可靠与安全,注重投资效益、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
在此文件下发之后,2010年上海世博会也有了“勤俭办世博”的提法。且在其标志性建筑中国馆的招投标中首次面向全球华人,应了其中的“立足国情,自主创新、弘扬历史文化”等要求。但是对于文中提出的“加强对政府投资大型公共建筑工程立项的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投标方案必须包括有关使用功能、建筑节能、工程造价、运营成本等方面的专题报告。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标志性建筑,应通过一定方式直接听取公众对设计方案的意见”等却未在该项目中体现。可见“意见”也只不过是个“意见”,怎么执行,如何落实悉听尊便。
外商投资设计企业实施细则出台
2007年1月5日,建设部和商务部制定的《外商投资建设工程设计企业管理规定实施细则》正式出台。《细则》相比原来的《规定》(114号令),提出“取得中国注册资格的外国服务提供者”可以聘用中国注册建筑师、注册工程师来代替。
点评:2006年12月11日是中国加入WTO五周年的日子,10月10日,建设部和商务部联合组织发布了《外商投资建设工程设计企业管理规定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作为《外商投资建设工程设计企业管理规定》的细化方案,在12月11日正式实施。在管理规定中要求外商投资建设工程设计企业,要符合建设工程设计企业资质分级标准要求的条件,且对取得中国注册建筑师、注册工程师资格的外国服务提供者人数提出了具体要求。但是目前情况下,外国人无法取得中国注册资格。没有鸡,何来蛋?
而《实施细则》的规定则是这样:“外商投资建设工程设计企业暂不满足《规定》第十五条要求时,目前可以聘用中国注册建筑师、注册工程师。外国服务提供者暂时不能满足《规定》第十六条关于居住时限的要求时,对该要求可以不予考核。外国注册建筑师、注册工程师取得中国的工作签证后,可以作为工程设计资质标准中要求的主要专业技术人员考核。”《规定》中的“狠招”被彻底化解。所以据悉目前境外公司申请设计资质的热情大涨。
工程设计甲级资质标准出台
3月29日,建设部颁布了新的《工程设计资质标准》;8月21日,出台了《建设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管理规定实施意见》;多个意见表达的意思是市场准入方面及管理方面要简化、一体化和统一化。
点评:工程设计综合资质的出台,将对大型工程设计企业从政策上起到促进和扶持作用。取得综合资质的企业,可以承接21个行业的设计任务,规模没有限制。规定取得综合资质的企业在承接工程项目设计时,须满足标准中与所承接工程项目对应的设计类型对人员配置的要求。这种合理组合人力资源的方式,将极大推进设计企业向做大做强的工程公司方向发展,推动企业开展工程总承包,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对深化市场准入制度改革将产生积极影响。
《建设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管理规定实施意见》中提出,凡具有工程设计综合资质的企业不需单独申请工程设计行业、专业或专项资质证书;凡具有工程设计某行业资质的企业不需单独申请该行业内的各专业资质证书;具备建筑工程行业或专业设计资质的企业,可承担相应范围相应等级的建筑装饰工程设计、建筑幕墙工程设计、轻型钢结构工程设计、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照明工程设计和消防设施工程设计等专项工程设计业务,不需单独申请以上专项工程设计资质。
《建设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管理规定实施意见》提出,设计甲级资质可直接申请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和监理甲级资质;施工总承包特、一级资质可直接申请设计甲级行业资质和监理甲级资质。
世博会中国馆方案征集
点评:这件事也许是上年度对设计机构来讲知名度和影响力最大的一件事。面向“全球华人”范围内的招标让不少人感觉扬眉吐气——终于有了一项在招标阶段就把老外“封杀”的重大工程。大家热情洋溢、踌躇满志地参与其中,不想辜负这难得的机会。但是之后的方案出台过程又一次“忽悠”了大家,冰冻了这热情。因为直到开工的一刻,人们才得以一睹这千呼万呼始公开的方案的尊容。历次的大项目招标至少都还有一个把初选方案拿出来让公众投票的过程,而这次那么高调地唤起人们参与的热情,而其评审过程的“隐蔽”似可称历史之最,其反差的作用力不亚于春节前发生在中国南方的大雪灾。
受关注另一个原因在于这将是一次如何在建筑中延续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试验,业内人士对此充满了期待。如果能够招到一个让大家满意的“体现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体现出中国传统的文化内涵、蕴含独特的中国元素、体现中国天人合一的和谐世界观”的方案,用以平衡类似于国家大剧院、CCTV新楼、鸟巢这类无视中国文化和地域特征的国际化建筑的泛滥成灾那将是人们共同的愿望,是对中国建筑历史重大的突破。因此最终结果多数人感到失望,并不是说最后的方案有多差,只是人们的期望值太高。
也许一个建筑本没有义务承受如此之重,但是在中国,很多东西被打上意识形态的烙印,让设计者无所适从,让建筑无所适从,从中折射的才是中国最根深蒂固的“专制”文化。
设计行业拉开外资并购序幕
12月16日,深圳城脉正式加盟美国AECOM集团,成为首个外商独资甲级建筑设计公司。此前的1月30日,AECOM技术集团收购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部分股权,成为境外大公司并购大型国企的一个先例。外资以并购的方式又一次进入中国市场在业内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点评:事实上从1999年国家引导设计单位转换体制改企建制开始以来,就不断有企业被重组、兼并、收购的案例。
“城脉事件”又一次引起高度关注,让业内感觉“触目惊心”,那是因为人们亲眼见证了设计市场对外开放二十几年来,与国内企业相比数量并不多而规模也不算大的境外公司横扫千军占据中国高端设计市场的气势。而资本的力量比技术可怕得多,大家更是亲历了境外热钱如何炒高了中国的房价,炒火了中国股市。通过这一系列案例的“洗脑”,建筑设计企业的领袖们忽然抬头发现了另一片天,或多或少地开始思考是否把“资本运作”优先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一步,而一部分中小企业的当家人突然发现摆在他们桌上迫在眉睫的第一个问题变成了“卖还是不卖”。
在这种局势下,如果还是沿用过去的方式,依靠几个技术骨干和一些社会关系与资源,从小到大慢慢自然成长的方式,将形成“龟兔赛跑”的局面。选择“卖”也许会是“大跃进”的最佳机会,会轻松得多。如果不卖,又将以何策略来迎战对手?我们相信,在偌大的市场上,一定会有企业出奇制胜,异军突起,但可以预见的是,“物理”性的扩张方式将会被更多地采纳,市场将会更多地受到资本的“要挟”,受其左右而面临全面洗牌的格局。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启动
7月26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按“十一五”规划纲要所确定的全国国土空间最新布局办法,将全国国土空间统一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大类主体功能区。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规划,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等的基本依据。
点评:按照这一规划标准,全国传统行政区划界限将被打破,包括各类政策以及考核模式等都将以功能区为单位。根据不同的主体功能区,施以不同的产业政策和政绩考核体系,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它将有利于改变“GDP崇拜”的顽症,缩小地区间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引导经济布局、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改革最大的“成功”之一,是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不过,现在的情况已截然不同,中央要抑制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冲动。近几年的宏观调控,实际上就是中央与地方在经济增长上的博弈。值得注意的是,区域经济发展现在成为国内的一个热点。除了中央推动的区域发展规划(如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外,各地也在积极地推动不同的区域发展规划。比如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中部崛起、泛珠三角“九加二”方案等,都显示了不同的地方希望通过强化区域协调,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实现区域内在经济上的联盟。由此看来,未来各地方主导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能否与中央保持一致,就是一个在政治、经济上都较敏感的问题。
新版《城乡规划法》发布
10月28日,由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公布,自2008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点评:对比原先《城市规划法》,其最大的特点是强调城乡统筹,最显著的进展是强化监督职能,最明确的要求是落实政府责任。
面对中国近二十年的快速城市化,我们依旧可以从多元的角度来理解这一似乎迟到了的新《城乡规划法》的颁布:一、有法可依。不是说以前没有法,而是因为制度设计滞后于社会现实,使得城市规划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缺少适用依据;二、城乡统筹。城市化进程使得土地成为各方利益的枢纽,对于政府、开发商、公众均是如此,而城市土地资源的有限则使得农村土地成为了新一轮空间生产的利益集合点;三、技术权力。与空间生产相关的各项技术将最终造就空间利益,而利益的保证及其最大化与技术的权力化相关;四、利益相关方。法是自上而下的国家强制体系,然而在城市规划中所涉及的利益相关方,大量地处于权力结构的中下层,他们的利益如何在自上而下的体系中得以保障?五、公共参与。这就又回到了法本身。中国一直有法,但是中国缺少的是法制社会的整体环境和行为习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建筑设计市场》专题